第九十章 开端(1/1)

慈宁宫中。

“这残破的天下中原,容不得你们再胡乱挥霍了!”

楚宣的声音渐渐远去。

过了许久之后,

“太后薨了!”

随着一道急促的尖叫声,

更多的嚎叫瞬间响彻整个帝宫。

然后向镐京四周传遍.....

“太后病逝!太后病逝!”

“太皇太后于慈宁宫薨逝!”

很快,孙太皇太后突然薨逝的消息,就传遍了镐京城。

...

...

“太后昨日还好好的,今日就突然崩逝,这必然是那暴君动手的!”

郑府,幽暗的一个小房间。

除了从门缝中透露出的微光,这暗室其他的地方都是密不透风,没有一丝光亮的。

隐约可见半明半暗的面庞,都是前番和郑经密谋,意图谋反之人。

在计划越发接近,局势越发紧张的时刻,他们能逃过别人的眼睛来到这里聚会,也很是不容易。

“暴君不顾亲情血脉,直接对自己祖母下手,这是大大的不孝!大大的禽兽之举!”

黑暗中,一位苍老的声音响起,语气很是愤慨。

“我们应该将这件事告诉天下人,将暴君的禽兽之举和无仁无德的面目,彻底宣告天下!”

“没错,这对我们之后争取民心军心,也要极大的好处。”黑暗中,有人附和。

“这些都可以去做,但也都不是最主要的事情。”

又一道声音响起,有些烦恼道:

“要知道,孙太后一死,我们想要以其寿礼为由,之后让暴君离开大本营回到镐京可就不容易了。”

“暴君不到镐京,一直待在大本营中,咱们这些人可没有机会下手啊。”

“其他理由,也不行,弄不好还被他警觉。”

一番话,让在场不少人情绪都低沉了下来。

“唉,谁能想到这暴君这么狠,连自己祖母都下得去手。”

“不过太后实在愚蠢,想要就靠着城内的力量推翻楚宣那个暴君,还明目张胆勾连朝臣,她根本不知道东厂和锦衣卫的可怕,就算是军中,有盖世太保在,也很难轻易调动。”

“那些在军中潜伏的人手力量,我们只能调动一次,也只有一次的机会,一旦暴露,必然会遭到盖世太保那些疯子的审问处决。”

“主要是太后那个仓促之下,让人送手书上门,怎么可能不被那些黑帽子的人看到!我们这些人为了一次聚会,都准备了多久,付出了多少代价?”

黑帽子,是人们对东厂、锦衣卫、盖世太保等人的统一称呼,因为其正式服装中都配置了一顶黑色帽子。

“听说那个暴君,准备将东厂和锦衣卫,还有盖世太保,合并统一归属到了一个叫什么纪部名下。”

“对,全称叫什么皇家监察肃反督办...内务国家安全纪律部!名字倒是长的很!

现在和兵部刑部一样,日后都是正经的朝廷决策部门。

原先运行百年的六部啊,马上就要变成了七部。”有人声音苦涩。

“官员纪律?纯洁性?呵呵,这暴君为了集权,是越来越放肆,越来越无法无天了。”

“那些破落户,寒门,倒是对这即将新成立的纪部很是期待,一个个想要往里面扑。”

“那是必定的,不管怎么样,这所谓的什么纪律安全部,也是正经的朝廷几大部门,和东厂锦衣卫那种名声恶臭的可不一样,而且最高可以做到一品大员,人臣巅峰。”

“暴君这是要将我们一步步紧逼到无路可走啊,日后我们做这官还有什么意思!现在连说话都要小心别被人告密了。”

显然,躲在这里私下聚会的这些人,这些时日聚集了很多对于楚宣的不满,但是苦于厂卫的监督和最近即将新成立的纪部官员狐假虎威各种谈话,让他们不敢轻易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

人群对楚宣不满的讨伐声,此起彼伏。

“先不说这个,之前太后的手书,大家要是收到的没有还留着的吧?赶紧主动上交给那些盖世太保。”

郑经咳嗽一声,问道。

“当然交上去了,不然现在我们早就被东厂的人或者被锦衣卫请去大狱坐牢了!”

人群中有人显然消息灵通,知道今天早上发生的事情。

“那就好,有两家蠢蛋竟然以为这事不会被发现,现在已经被那暴君连同韩家一起,抄家下放劳改营了。老夫看,过不了多久,估计在劳改营里就能听到他们的死讯了。”

郑经摇摇头,实在不理解为什么有人还会心存侥幸。

咱们的皇帝是什么人还没看清吗?他会因为所谓的祖母就放松警惕?

这下好了,直接全家陪太后一起下去了。

“郑大人,不知道现在咱们应该怎么办?太后死了,那暴君要是不来镐京怎么办?我可是听说,咱们的太后根本不会有什么身后之荣,据说那暴君对太后可谓是深恨之,能不通报全国将其挫骨扬灰,就是顾忌面子的了。”

“还有咱们召集的外地兵马,现在到底在什么地方,还有多久能到达帝都?”

随着这个人开口,顿时暗室中又有不少人也忧心忡忡问道。

毕竟这是关乎到他们的身家性命的大事。

“曹丕等人,明晚就到。”

“至于董卓和丁原嘛,因为兵马稍稍多了一点,路上行程比曹丕要慢,但后天也应该会到达。”

郑经先向大家解释了第二个问题。

“至于你们担心的第一个问题,我觉得还有一个办法。”

郑经笑道:“宫中之事,我稍稍了解一点。咱们这个皇帝对于太后并无多少亲情所在。

所以你们知道之前我是怎么说服那暴君,才能给太皇太后过寿的吗?”

“自然是以暴君那卑贱的生母为由了,我以为其一同祭祀举行大典为由,说服了他。”

“现在太后死了,我倒是觉得刚刚好!”

“毕竟原来一个是喜事,一个算是丧事。现在好了,都是丧事!咱们可以借着那暴君早死的贱母,让其和太后一同举行大葬。”

“以暴君对自己母亲的怀恋,肯定会同意心动。”

“当然了,你我都明白,太后只是顺带的,估计根本没有太后的什么事,主要的典礼和大葬都会按照暴君那贱母来。”

说到这,郑经叹了口气:“只能先让那暴君得意一阵了,待其大葬之时,我等自然有大把机会和理由,让暴君进城枭首!”

“好主意!好主意!”

暗室众人细细一想,都觉得此计可行,并且操作空间更大了。

毕竟相对寿礼的可大可小,丧礼的规矩和各种仪式可是都有制可循的。

在大周社会中,人们非常重视丧礼,他们认为人去世后会在另一个社会继续生活,所以丧礼仪式非常隆重,丧葬很早就形成了严格的制度。

大周第一次为太后主办丧礼是为真宗马太后,具体有以下几个程序:制丧服丧服为生麻布所制的宽肥白色衣服,供丧礼和守孝期所用。

马太后去世后,所有在京文武官员、听除官每人给布一匹,令他们自制丧服。

丧服穿着二十七日后方可除服,再着素服百日。京官、外省官、内外命妇、军民皆有着丧服的要求。除此外,自丧葬日起,京城内外不得宰杀牲畜;停止音乐和祭祀活动百日;官民不得嫁娶。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一些守卫和负责城防的士卒也要执行相应规定,这就不可避免会对正常的巡逻守卫造成影响!

这也正是郑经他们的机会。

并且,皇帝还要祭告太庙,遣官祭祀金水桥、午门、钟山等神灵。

皇帝亲赴几筵殿祭祀。

百官着丧服赴朝阳门外奉辞。

丧礼当日,太后灵柩安放于皇堂,皇帝太子以玄纏玉璧行奉辞礼。最后安葬太后灵柩。

等等.....事情繁琐且多杂。

“不错,大葬之时皇帝要去太庙还要在宫中守灵朝祖,必然不会一直待在大本营之中,这就给我们很大的操作空间了。”

“不过现在修好的陵墓只有一个,这之后要怎么弄,难道同时放置两个神位?”有人忽然问道。

一般来说后妃最后归宿有二:周朝大多数皇后其实并没有自己的陵寝,而是同皇帝合葬在一起。还有则是以殉葬的方式,陪葬帝陵。

大周早年妃嫔多为一人一墓,相比陵宫,简陋很多,只是为方便祭拜和节省墓地。

自桓灵朝幵始出现数妃同墓的情况,主要还是因为朝廷国库钱财不多的原因。

当然也并非所有的妃娱都数人同墓,皇帝宠妃去世后会享受一人一墓,甚至单独建造陵墓的特殊优待。

如中宗宠妃郑皇贵妃,承宠三十余年不衰,她去世后就享受单独陵宫,她的陵墓是现有后妃中占地面积最大、规制最为完备的。

有没有陵墓陵宫,对后妃们身后地位尊崇来说很是重要。

有陵,则后妃们安葬、行完丧礼后,除了节序、生日、忌日,皇帝派大臣谒陵,太子同亲王还要在几筵殿祭祀外,后妃的神主还可配享太庙、奉先殿,定期受后人祭拜。

孙太后的墓,自然不会小。

作为桓灵帝时期的皇后,当今泰安帝的生母,她的陵墓建造时间从桓灵帝时期就开始建造,后来有不断扩大改造,现在已经有几十年时间了,规模宏大,名为越陵。

“自然不是,就算咱们想,那暴君又岂能容忍?只能委屈一下咱们的太后了。”

郑经开口道。

“待会老夫就会前往龙窟,向那暴君陈诉,以为孙太后和其生母一同大葬的理由,让其回京,主持大葬事宜。到时候我们只要找到合适的机会,就能将这暴君推翻拿下!”

“行!”“幸苦郑大人了。”

“好!”“太好了!”

“妙!”

暗室中,众人声音此起彼伏,并不统一。

唯一共同的,是他们激荡期待的语调。

他们实在是苦楚宣久矣!

...

...

“为孙太后和圣母大葬?”

龙窟,寰宇殿。

楚宣听到郑经的上奏,神情一动。

是啊,他的母亲到现在其实还没有真正入土为安呢....

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名分和尊敬呢。

“不错,你的建议很好。”楚宣赞许一声,接着道:

“大葬礼制等事情就交给你们礼部来安排,一切按最高规格的来。”

“不过要快,不能耽误朕亲征时间。”

楚宣很快就决定,在自己亲征江南前,将自己母亲的身后之事解决。

“迎太庙,入越陵。”

楚宣对跪在地上的郑经严肃道:“孙太后的事情,我想你也听闻到一些风声吧。”

“朕不怕告诉你,孙太后涉嫌谋逆,无德再葬入陵寝。那越陵,就给圣母下葬用之,改为东陵,为圣母之陵寝!”

“原来用于孙太后的那些下葬物品,全部都给圣母用来。”

楚宣顺手就将原本属于孙太后的陵宫剥夺了,还将孙太后原本苦心积攒的宝贝和各种好东西,准备带入自己陵墓的陪葬品,都给划拉到自己母亲这边了。

“这.....那孙太后葬入何地?”

“谋逆之人,朕没有将其挫骨扬灰,已经是网开一面了。”

楚宣盯着郑经道:“其他的不用你管,直接按照孙太后生前给自己准备的,给圣母准备就行。”

“朕记得,你们礼部不是为孙太后逝世准备了很久吗?想来这些事情应该花不了你们多长时间,尽快完成就行。”

“一切你看着办!”

“是。”

郑经缓缓点头,眼神中神采莫名。

。。。

。。。

。。。

两日后,果然礼部对于年事已高的孙太后突然逝世做好了充分准备。

无论是陪葬品还是棺木,都早就准备妥当。

天命元年的十一月九日,这是一个充满阴霾的日子。

已经被迎入太庙的天命皇帝生母,在群臣不断上表各种谥号后,确立尊谥号为: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

是整个大周拥有最长谥号的女人。

现在,这个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的灵柩,将从镐京帝宫中被抬送至距镐京城有一百多公里远的东陵。

在送葬队伍最前端的是一队身着大周新式军装、手拿长矛的骑兵,他们一个个装束齐整,举止得体。是楚宣最为信任和最为倚重的近卫营,紧随其后的是一列排着纵队、手牵马匹的仆役。

再往后面,是几百名身穿猩红色绸缎衣服、帽上插着黄色羽毛的仆役,他们轮换着抬行圣母的灵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