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天下局势,贾诩献计(1/1)

“陛下乃真龙天子,不怒而神威自现,刚才微臣受陛下龙气所慑,心神失守,以致君前失仪。”

“非是患疾,非是患疾”

“请陛下治罪。”

司马懿强撑着身子,重新趴好。

一个马屁,随口而来。

解释了一下,刚才的局面。

和珅面露惊异,一双眸子盯着司马帝师,暗暗咂舌。

真没看出来,这位帝师大人,竟是比他还会拍陛下马屁?

“老师,你可吓坏朕了。”

“若是有失,朕岂不是再无老师矣,以后切莫如此了。”

“瞧瞧这一头的汗,看来朕的一身龙气,当真威力不小,难为老师了。”

周乾满脸担忧,匆匆近前,从张让手中接过上次的粉红色锦帕。

在司马懿的脸上,轻轻擦拭。

声音柔和,稍带责怪。

司马懿也不敢动啊。

任由着阉狗的锦帕在他脸上掠过,看着张让那张谄笑、献媚的黑脸。

闻着一股脂粉香气。

司马懿强忍着内心不适,因为在他面前那是天子,这里是承天殿。

“谢陛下关怀,微臣早已立下誓言,永伴陛下左右,听从差遣。”

“”

“老师深知真心。”

“平身吧。”

“朕此次留下你们在此,乃是要听听你们对朱棣,赵匡胤,当今天下局势的看法。”

“若有妙计,大可奏来。”

周乾点了点头,在司马懿的肩上轻轻一拍,露出一抹笑意。

“启奏陛下,臣以为如今大周国运昌隆,兵强马壮,朱棣、赵匡胤虽有反心,但绝计不敢主动出兵造反。”

“只会暗中培养力量,蓄势待发。”

“若是陛下发兵,必能一鼓作气,拿下此二贼,天下可定。”

司马懿有些害怕天子的动作、笑容。

当下立刻奏报。

按照眼下的局势,以天子的力量,只待集合大周虎师,镇压朱、赵。

既能让吕布迅速拜入赵匡胤麾下,更是杜绝此二人,继续做大。

“陛下,司马大人所言不无道理,兵贵神速,拖而不利。”

“有董卓的四十万石粮草,以及大量军饷为援,我大周后顾无忧。”

“臣附议。”

和珅、严嵩不是很懂兵事,但是基本的局势,尚且能看得懂。

早日平定此二人,收其封地、兵马。

这对大周而言,百利而无一害。

反而拖下去的话,则会生出变数。

曹操眯着眼,他是大将军,对于用兵之道,尚有几分心得。

本是怀疑司马懿别有用心,但是想来,并无问题。

他也觉得可行。

“文和,你意下如何?”

周乾重新坐下,喝了口御茶,看向了皱眉沉思的贾诩。

他是有一些智谋、心机。

得益于后世,数千年老祖宗的文化积累、传承,以及所研究的专业。

但是对付宋太祖、永乐帝结盟,近八十万大军的战争。

可不是儿戏。

赢了,大周内部稳定,皇权彻底稳固。

进可对八国蛮夷,展开谋划,退可养民屯兵,以待时机。

输了,他身死退位,天下易主。

以后就看永乐帝、或是宋太祖两位秀操作,谁更技高一筹。

这一点,他是不能随意下决断。

身边放着一群大才,要是不问计,那养着他们干什么。

“回陛下,曹大将军以及两位丞相之言,并非没有道理。”

“只是臣以为眼下绝非倾天之力,派兵镇压朱棣、赵匡胤的时机。”

贾诩上前一拜,声音肃穆,成了殿内唯一一个持反对意见之人。

“哦?”

“文和有何教朕?”

“但请直言。”

周乾来了兴趣,他是看到老曹都同意出兵,显然可行。

不过贾诩的反对,让他打消了念头。

实在是灭了吴三桂、再杀董卓。

大周连战告捷,每战必胜,让他都有些忍不住,想要一鼓作气。

他有预感一旦完成大周统一,千古一帝系统肯定有大波奖励。

而且干翻宋太祖,永乐帝。

是个男人,他都激动啊。

曹操、司马懿并未开口,而是看向了贾诩。

他们两个与贾诩打了不少交道。

不止一次,在司马府上饮酒作乐,畅谈天下、志向。

甚至私下常去明春楼,印证心中兵法、谋略。

此人之才,不可谓不大。

“陛下圣明,自有决断,微臣只是一点愚见,不敢言教。”

“上次陛下采纳为臣之计,于东胡贼子境内所为,无异于结下一场死仇。”

“陛下之名,亦将传遍世界,若是臣所料不错,东胡必不惜一切代价,说服清国鞑子,以及北黎,或者是金、元、越、鲁、齐。”

“此八国之中,必有被其鼓动者,一同发兵而下,犯我大周疆土。”

“倘若陛下此时出兵,对付朱棣、赵匡胤。”

“以他们的性格,或许有男儿血性,不屑与蛮夷结盟,但为求活路,必与陛下起刀兵相抗。”

“这般消耗,岂不亲者痛,而仇者快?”

贾诩面色凝重,语速不快,但字字清晰有力。

“反之,陛下静观其变,外招募贤德之士,以强兵马,内重民生,以屯粮草。”

“若有敌国大举兴兵来犯,陛下可以天下大势,民族荣辱,下旨共同抵抗侵略之贼。”

“朱、赵二人届时必定兵强而马壮,以待起事,但敌国蛮夷来犯,他们若敢在此时与陛下为敌,造反犯上,任由贼子侵略,害我百姓,而不驱贼,反让贼子得利。”

“此等百害无一利之事,臣料定,他们二人绝不敢为。”

“”

周乾听得极为认真,事关他大周未来。

作为天子,他的决断,将关乎千千万万的百姓之生死。

不可不慎重以待。

而且贾诩的这一番劝谏,有理有据,进退分明。

虽然听上去是极为平和、稳重。

但是只要成真。

那赵匡胤、朱棣耗费钱财、精力培养兵马,可是又要被动给他当枪使了。

这是一个阳谋。

除非他们二人全疯了,而且手下兵卒,皆无荣辱之心,选择跟蛮夷侵略者为盟,任由天下百姓唾骂,给他们当枪使,对付大周正统。

最后,他们再被蛮夷侵略者歼灭。

何况在他看来,此二人绝不是那种宁肯让蛮夷侵略者得利,也要害的大周亡国,千千万万百姓为奴之人。

他们的志向,只是不愿郁郁久居人下。

想成就一番霸业,而不是遗臭万年。

曹操、司马懿并不知道,天子采用了何计,对付东胡贼子,竟是要结为死仇?

不死不休?

倘若必有敌国来犯,那可万万不能让天子出兵,造成内乱。

否则大事休矣。

当下皆是望向贾诩,以求得知。

包括和珅、严嵩。

贾诩并未直接去解释,而是看了天子一眼,见其颔首,这才说出毒计。

只听得曹操、司马懿等人,冷汗直冒,脚底生寒。

这何止是死仇

不过,东胡贼子的恶劣行径,一向非人,泯灭人性。

陛下此举,大快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