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七章 计划之中(1/1)

“那桑树。”

孙直树认得那树,但要他说那是有什么用他也说不出来。

“养蚕?”沈华柔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她们穿的用的,她其实也是听人绸缎铺子的人提过一嘴。

“嫂子知道?”孟婧瑶对这个有十分的兴趣,她脑子里已经开始冒出许多想法。

沈华柔想了想,“只是听说过而已,但现在应该是过了养蚕的时候,得每年春天的时候。”

对此,孟婧瑶表示很遗憾,“哦,那就太可惜了,只能等到明年了。

我还没有自己养过蚕呢,说不定还能自己做出一副扇面来。”

“那就明年养吧,也不急在一时。”

然后沈华柔又问孙直树,“就只有这里了吗,还有没有别处,或者更合适的地方?”

“有,属下这就带您去。”

孙直树又驾着马车行驶,待到快中午的时候他们又到了一处山地。

想找一处平地实在的太难了,就没一处平的,真要用的话不仅是要平山还得填坑。

周围林林散散有几户人家,也不知道有没有村庄。

“这边没有连在一起的村庄,就只有这几户人家,归到了那边的的村子里去。”

顺着孙直树指的方向众人看去,看在不远的距离但弯弯绕绕走小路过去怎么也得有个一两里路了。

“婧瑶你看呢?到时候把这几户人家移到那边去,应该不妨事。”

沈华柔是觉得这边还不错,主要是地大人希,离陵城还比之前那边近。

他们从东门出来之后是环着凌晨在转,据孙直树说这边离北城门更近,坐马车也就半个多时辰的路。

孟婧瑶下马车来仔细打量地形之后也点头,“也行。”

顿了顿她又问孙直树,“听说梁州匪寇众多,也不知道这些山里面有没有匪寇?”

“这里离陵城近,匪寇不敢来。

再往城外走个把时辰,就有匪寇盘踞了。

若是夫人和姑娘选了这个地方,那肯定是要先清除匪寇隐患。

这点请放心,交给我们兄弟就成。”

之后又去了两处,最后他们还是选定了这处。

半下午回到家里洗漱之后,两人坐到一起商议。

“关于那几乎人家,还是采取在庄子上的方法。”

这个他们有经验,沈华柔也觉得是他们和村民都最能接受的办法。

“就按照嫂子说的办,不过我现在想的可不是这些事。

那山并不算高,也不能浪费了,我打算引活水上山去。

山下还是跟我们预想的平了建厂房,还得专门扩出地方来养蚕。

至于山上就用来种桑树,能利用就利用起来。

事不宜迟,我们明日就忙起来吧。

最好是能赶着今年种下去桑树,明年春就能养蚕。”

沈华柔是早就习惯了她说做就做的风格,“那我这就让人写了告示张贴出去,人力可不能少。

伐树清理,平地建房,种树养殖和后续蚕丝制作都得要专门的熟手来。

从现在开始招人做准备已经不算早了,还有制作器具和手艺……”

贺元凌回来的时候还以为会有媳妇儿闺女来迎接他,没有,都没有。

直到进了二门才看到媳妇儿和表妹趴在桌子上写写画画,两人还有商有量。

可认真的,他这么一个大活人进来都没有发觉。

他的两个小乖乖也不知道在哪儿,回来就没有看到人。

“做什么呢你们?”

既然没有人理他,他就主动凑上去。

听到他的声音,两人才发觉他回来了。

沈华柔起身迎上去,孟婧瑶抬头看了看天色,果然是快黑了。

“你回来的正好。”

沈华柔话落,就被孟婧瑶接过去,“该你表现的时候到了。”

贺元凌一只手自然的搂在媳妇儿腰上,揽着她往桌边走,脸上挂着得意的笑。

“呵,有求我的时候了。

说说看,三爷能做的可不少。”

后腰上被一只纤纤玉手拧了一把,贺元凌受着不吱声,三爷还顶不住这点痛?

他坐下,又拉着媳妇儿的手坐在他身边,然后就拿着他们刚才写的纸看。

“这是什么?你们的计划?今天去看定了地方了?”

听完他们的计划之后,贺元凌除了支持还能有别的什么意见吗?

“那你们前期是做一般的成衣?”

他可记得媳妇儿说过要先供应他们军中,所以才有此疑问。

“不只是成衣,还有些简单的家家户户都必备的物品,咱们现在用的香胰子,可以改进。

听说洛京城有人用琉璃做窗户,咱们也许能做出比那个能透光的东西。

垄断盐,铁,等有粮食了还能有更多的用处。”

看他们疑惑的神色,孟婧瑶大手一挥,“先不慌,一样样来吧,修路还得排在前面呢。”

说到修路,贺元凌眼睛瞬间亮起来,这个他知道的东西可比那些他听起来像天书的更让他起兴趣。

“修路可不是小事,一星半点的银子可不够,财力人力都费得很。

马上就是农忙时节了,就算是徭役也不该这个时候。”

提起徭役,贺元凌眼里的光也没了。

“不是徭役,是发工钱请人来做。”

这是沈华柔和孟婧瑶商议出来的决定,只有互利互惠才能长久下去。

沈华柔放下笔,她与孟婧瑶互相看了看,确定过眼神。

转头认真的看着贺元凌,“有个事,需要你去跟王爷商议。”

看他们俩这么严肃,贺元凌也不由跟着坐直了腰板,神情也跟着严肃起来。

“你们说。”

“招安。”

这两个字音落,暂时就陷入了安静之中。

贺元凌在考量,这样做的可能性。

过了一会儿孟婧瑶才缓缓开口,“梁州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试想那些人为何要上山为匪?

我想,多半还是因为日子过不下去被逼无奈。

若是请他们的亲人朋友去劝,他们其中想要安生过日子的人是不是就会回头?

那些人回来也不是什么都不要,必须有人做保。

回来之后不管是参军,还是务农,还是做临散工养活自己和家人,也比要官府花费兵力去剿好。

有那等冥顽不灵的,再剿不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