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2章 朕要自证清白(1/1)

应天府。

齐泰和黄子澄对视而坐。

屋子中的气氛有一些凝重。

齐泰抚了抚胡须,眼眸眯起:“白日苏州府出事也,有人拦截圣架,忤逆圣上……”

黄子澄轻轻嗯了一声。

其实忤逆圣上这事儿,朱元璋也熟,不过骂他的大部分是文官和有钱的富户,底层老百姓都受益。

这次出事情的苏州府,又是张士诚旧地,当年张士诚收税不积极,一定程度上轻徭薄赋,让当地士绅阶级很感激他,这种怀念情绪因为明朝对江南收取重税显得更加浓重,蔓延到现在。

黄子澄叹道:“陛下做的那件事……不够稳妥也,蒋献死后,此事还是事发了。”

齐泰心知肚明黄子澄在说什么,低声道:“黄大人,你好生说,咱们这位陛下做的如何?”

黄子澄想了想,道:“就免除人头税这一条,功在千古,摊丁入亩,火耗归公,考成法,内阁制,这些国策足以使我大明国强。”

“海禁,组织官方海贸,货殖府,皇家银行,医学院,税吏回避同乡……”

“这些国策则能够使我大明国富。”

“古来圣君几何?窃以为陛下只在军功差了一筹也。”

齐泰深以为然的点点头。

他苦涩笑道:“陛下瞒了我们好苦,他若想改革,那位……非死不可,否则谈何大刀阔斧。”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齐泰念出一句,咬咬牙道:“我等不可使陛下圣名受损,朝中和民间的这股声音,需得遏制。”

黄子澄道:“那只有委屈一下燕王殿下了……”

“燕王殿下为摄政王,理应为陛下分担。”

“嗯,去做吧……”

齐泰和黄子澄作为如今当朝阁臣,也是如今朝廷中的儒门泰斗,自然对民间儒林中人的声音不陌生……

在他们商议的时候,朱棣,李景隆,徐辉祖也在偏殿商议。

“白日传来谍报,有人在苏州惊扰圣架……”

李景隆端着一杯茶,轻轻吹着热气说道。

徐辉祖冷哼一声:“该杀!”

朱棣眼神中蕴藏着暗火,他捏着一封军情奏报,实际上现如今内阁里他的权势仅次于皇帝,因为那昏君将批红权都给他了,但越是这样他反而生不出反叛的心思。

权势都在手里,再反叛不过得了皇帝那个名头。

朱棣不想冒大不韪,而且他内心对于朱允炆的信任,有那么亿点点感动。

不多,也就亿点点。

“苏州巨富众多,之前蒋献在时,对苏州搜刮较多……”

朱棣微微吐出一口气,道:“但是杀人太少,陛下的心还是不够狠啊……”

……

翌日。

朝阳初照,暖风微醺。

春风又绿江南岸,直把苏州作汴州。

今天朱允炆没有睡回笼觉,因为他感觉自己被绿了,绿得发亮。

苏州府的富商和和尚居然联起手来搞事情,而且就用这么愚蠢的手段?真当朱允炆是傻子嘛,但偏偏锦衣卫还无从下手,查无所查。

这是最气的地方。

被狗咬了,狗跑了!

呵呵,既然没有线索,那我们制造线索!

朕非得把这事儿做成大案要案。

因为线索在兴福寺的大和尚这里就断了,可是兴福寺的大和尚生病多年,已经很久不理俗务,所以调查一时之间没有了进展。

朱允炆感觉推动这件事的背后势力在侮辱他。

就像是朱允炆养了一条小狗,十分可爱一直当做掌上明珠,忽然被不知道被哪儿来的野狗给入了,肚子都气大了,结果还找不到是哪个狗干的。

不仅被绿,还越想越气!

越气越绿!

“姚大师,你说这件事是谁干的?”

随着朱允炆一道出来巡视的大臣,朱允炆只带了个姚广孝和一些礼部负责祭祖的大臣,姚广孝因为负责海贸公司第一次远航,作为正使,故而在松江府筹措物资。

昨夜得知事情,他连夜赶来。

“陛下,您要保重身体,不要过于动怒。”

“此事其实说来复杂,兴许,和陛下您之前在内阁透露,要用南人监北官,北人监南官有关,依我看来,更大的可能性是因为陛下要各地的税吏去县学乡学接受培训,还要税吏们回避同乡征取秋税之事……”

“税吏粮长,在地方乃是肥缺,骤然失势,心有愤懑。”

姚广孝看着面色有些萎靡不振的朱允炆,有些小心地说道。

朱允炆闻言更气了,他今早上本来就被新的内阁周报和锦衣卫呈上来的周报,气了个半死。

他随手拿出几份锦衣卫奏上来的周报念出。

“河北和陕西,甘肃,山东有一些胥吏,因为担心明年不收人头税,今年秋税直接把人头税多收了几年的,连肚子里没出生的孩童都不放过?”

“江西江南各地都有税吏反对回避同乡,搞起了偷偷罢税,互相推诿阻塞不收秋税!?”

“其中尤以张士诚旧地为最,此地当年赋税较低,我朝征税重,乡绅不满者众多,如今抵制新税法……”

“还有这个,因为新税法官员要调动去异地,很多地方官府不约而同明目张胆在秋税横征暴敛多捞钱,美其名曰积攒路费!?”

朱允炆看着周报气得咬牙切齿。

靠林木,自己多少好政策,怎么到下边儿完全变了样。

键政要不得,嘴炮治国也非良策。

但是自己总不能事事都去抓,都去做,那样反而是在抓大放小,天子就是要掌舵,做好监管,多张耳目,让老百姓得益。

自己还是得一步步来,先从吏治人才抓起……

而且每个新的政策,以现如今大明朝行政效率,在实施之初,总会有些阵痛期。

“朕现在渐渐明白,皇爷爷为什么要用重典了,有的人就是欠收拾啊。”

“朱赞仪,锦衣卫搜集的情报,有关民事的周报,照例抄送内阁一份儿,另外看看朱高煦率军到哪儿了?”

朱允炆坐起身来,治大国如烹小鲜,这话真不假。

凡事都得细心细致,即便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也会引起很大的后果,所有事情一旦牵涉到了利益,就不那么简单,总会有人不甘心利益受损想反扑,自己这段时间打着燕王朱棣的名义到处敛财,实际上民间那些大财主全都门儿清,就是天子朱允炆干的。

于是他们就搞起小动作了。

而新税法大部分乡绅得益,却还有人不爽。

这些别有用心的人,勾结到了一块儿。

朱赞仪说道:“陛下,朱高煦已到了扬州,今日就能到苏州。”

朱允炆拈起一枚李子果放进嘴里咀嚼着,吐出一枚果核,冷笑道:“这帮和尚不是找人说朕搜刮民财嘛,朕今天就自证清白!”

“等朱高煦一到,朱赞仪你就和他率军去把兴福寺开的当铺,高利贷,粮店,全都查抄,当面敲锣打鼓分给其他寺庙。”

“分给其他寺庙?”

朱赞仪有些着急,陛下,这不是这个套路啊,那咱们,不是,陛下您不白干了?

朱允炆怒道:“废话,不分给其他寺庙,那朕不真成了搜刮兴福寺钱财的坏人了嘛,从别的寺庙拿,和直接从兴福寺拿的能是一会事儿?”

“事成之后,让各寺庙把兴福寺的钱财如数奉还,剩下的钱三七分账!”

“他们三,朕七!”

“朕也是要脸的好嘛!”

朱赞仪呆了呆,哦道:“原来如此……”

他嘴巴张了张,朱允炆这意思是,不仅要吞了兴福寺的钱财,苏州各大寺庙其他的钱财也要吞七成!?

他眸子一闪,赞叹道:“陛下好计策,如此一来杀鸡儆猴,何处敢冒头,兴福寺就是下场。”

不出声还有三成,出声一成都没有。

就看这帮和尚们有没有缘了……

姚广孝赞叹道:“最主要的是,此事乃是燕王之子朱高煦所做,到时候陛下侵吞民财的谣言不攻自破,燕王为摄政王总览大权,其子在民间搜刮民财也。”

“陛下清誉自回!”

王中谄媚举起大拇指夸赞道:“陛下高!”

郑和跟着夸道:“陛下硬!”

姚广孝道一声佛号,赞叹道:“陛下又高又硬。”

朱允炆摆摆手:“郑和,姚大师,你们知道什么是最痛苦的事嘛!?”

诸人皆摇头。

朱允炆哼笑道:“我就不信,兴福寺自己能做得起那么大的买卖,背后肯定有其他东主,败坏朕的名声,说朕搜刮民财,朕今天就狠狠打他们的脸,把兴福寺的不义之财,全都分给其他寺庙!”

“朕要让兴福寺背后的人体会体会什么是人活着,钱没了。”

他咬着牙愤怒地道:“如果有乡绅和官员前来求情,直接抓起来审问,不招的就地杀了,多杀几个,总能碰对一个。”

“佛门圣地见不得血光!”

“朕心善,都活埋了吧。”

朱允炆认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