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第十九章(1/1)

林婉儿手里揉着面,眼神却放空,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

她咂咂嘴,总觉得缺点什么。

“唉!”她重重叹一口气,把揉好的面放在一旁醒发。

她一只手揉着肩膀,另一只手拄着脸发呆。

林婉儿觉得自己心里有十八道弯,绕来绕去还是绕到了柳溪知身上。

柳大人……

林婉儿在心里默默念了几遍。

下一刻她撑着灶台腾的一下站起来,有什么关系呢,柳大人和她又有什么关系,在她的小摊位上,站在她面前和她说话的从来都只是那个书生而已。

仅此而已。

相通之后,林婉儿心情都好了起来。

心里想着明天如果见到柳溪知,一定要和往常一样相处,省的他也跟着不自在。

馄饨包好之后,外面天还亮着。

这些日子包的馄饨多了,也越来越熟练,每天用不上两个时辰便能都准备好。

剩下的时间就用来练炸油条。

平日里林婉儿也舍不得用油,就堪堪没过油条。

这一连练了十来天,林婉儿觉得自己即将手艺大成,今天也舍得倒了半罐子油。

醒发好的面切成小块,两块用筷子压在一起然后抻长,放进油锅里小火慢炸。

林婉儿盯着油锅里的油条,看着它慢慢从长条的面变得滚圆,等表皮炸的酥脆捞出来控油。

一连炸了几个,她揪了一块放嘴里尝,虽说赶不上从前楼下早餐店师傅炸的,但也有几分那个味道。

她又炸了几个,趁着外面天还亮着,拿油纸包上给刘绣绣送去。

元宵诗会结束后,隔壁的读书声也消减了。

今天早上林婉儿瞧见隔壁的人大包小裹的搬走了两个。

原本她还不知道,现在从家里出来,走在巷子里才发现安静了不少。

算算时间,现在已经一月中旬了,再半个多月就要会试了。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科考对书生学子们可谓是人生一大事。

林婉儿裹紧衣领,正月的风依旧寒的刺骨。

身边不时经过背着行囊的书生。

一时她也有些感慨,自己到这个陌生的地方竟然已经一个多月了,甚至还在这里过了个新年。

穿过竹巷,再走上一炷香便到刘绣绣家了。

刘掌柜在酒楼,家里就刘绣绣一个人。

刚一进屋,林婉儿就把油纸包着的油条拿出来。

“快尝尝,我这刚一炸好就给你送过来了。”

打开油纸,里面的油条冒着热气,依旧酥脆。

刘绣绣也没那么多讲究,擦擦手,拿起一根油条吃了一口。

“嗯!”刘绣绣吃了一口,连连点头。

“酥酥脆脆的可真好吃。”刘绣绣毫不吝啬的夸赞。

听她这么说,林婉儿也放下心来,笑着说“我们绣绣小姐评价这么高,那我也就放心的卖了。”

刘绣绣吃完手上最后一点,用力点头“放心吧,这也是咱们县里独一份了,肯定大受欢迎!”

林婉儿又想起另一件事,有了油条怎么能没有豆浆。

但是之前说起这事被刘绣绣坚决否定了,这些日子林婉儿也在想,确实不能自己做,且不说豆子去哪买,就那个石磨也不是她能转得动的。

“绣绣你说,如果我要是找一家做豆腐的来做豆浆怎么样?”

刘绣绣想了想,“倒也不是不行,听我爹说那些做豆腐的小作坊生意都不太好,你要是找他们帮忙的话应该没问题。”

原本北边有一条管道,直通京城。

那条官道过通之处都有生意可做,养活了不少苦命人。

连带着这几个靠官道的县城也繁华起来,过城的商队,一路讨生计都在城里安了家。

自从北边打起来,官道也被占了。

不少庄稼人被围在城里,种不了田,也不能到别的城市赚钱,因这城里不大的几条巷子却有五六家卖豆腐的作坊。

前些日子听柳溪知说起,现在围着京城的只有三五座城池,其余的都被打下来。

从寒山县往北,都没有进京的路了。

现在的京城更像是一个孤国,皇帝带着他的臣子们守着三五座城,坐着他们的黄粱大梦。

正是如此,林婉儿也越发不安,照这个形式下去,用不了多久京城就会被攻破。

京城被攻破后怎么办。

林婉儿想了,却没想出结果。

因为这本就是没有结果的事情。

就算王朝迭代也不是她能阻止的,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多赚些钱,在战火烧到这里之前带着孩子们南下。

只要他们离战火足够远,终有一日会再次安定。

刘绣绣比她更像个实干派,话刚说完便站了起来。

“走,我带你去问问。”

林婉儿也跟着站起来,拦着她说“坐下坐下,也不用这么着急。”

“赶早不赶晚嘛,走走走。”刘绣绣不听,拉着她往外走。

走着,刘绣绣和她说。

“早两年二婶子家的大儿子说要出去找活干,刚走两个月就传来打仗的消息,从那之后再也没见人回来。

现在二婶子家里就剩她大儿媳妇和二儿子,她二儿子今年才十六。”

刘绣绣说的二婶子是住在梅巷的一个庄稼人,前几年打起来的时候被迫跟着进城了,然后就再也没出去过。

一家人在城郊种着几亩地,其余时候便是做豆腐。

原本大儿子在家的时候生意还算不错,这大儿子走了,剩下这一家子孤儿寡母。

平日里买豆腐的人多多少少都要占几两便宜,早前二儿子岁数小,就她和她儿媳妇两个人做豆腐,辛苦一天也只能赚个温饱。

现在二儿子长大了,其他几家的豆腐生意也做大了,他们一家辛苦半日闲半日,也还是赚个温饱。

林婉儿还是第一次来梅巷,比她想象中的还要逼仄狭小。

她想,要不是条件不允许,这里恨不得家家户户间隔的小道只能走一个人。

走进梅巷,但没往里走太多。

两人在一个小院门口停下。

刘绣绣抬手敲门,朝里面喊道“二婶子在家吗?”

“来了来了。”门里传来脚步声,门应声打开。

妇人用身前的围裙擦着手,带着些歉意说道“今天豆腐买没了,明日再来吧。”

“嫂子,我不买豆腐,婶子在家吗?”

妇人闻言点点头“在的在的。”说着打开门迎两人进来。

林婉儿跟在后面走进门。

小院不大,一个磨盘放在院子里就占去大半地方,不远处还牵着一头驴。

院子里收拾的干干净净,装着豆子的袋子整齐的放在一起。撑起的绳子上晾着洗干净的布巾。

妇人走在前面,向屋子里喊道“娘,有人找。”

屋里门帘被撩起,里面人爽朗的说道“谁呀?”

林婉儿默默探头看去,绣绣口中的二婶子与她想象中的不同。

不是一个扎着头巾的老太太,是个看起来格外爽朗的中年女人。

看到刘绣绣,她眼睛一亮,说“绣绣来啦,可是……”

刘绣绣自然知道她要说什么,不等她说完,将身后的林婉儿拉出来推到二婶子面前。

伸出一根手指指指林婉儿,说“有生意谈。”

二婶子闻言叹了口气,撩开门帘让两人进屋,“进来说,外面怪冷的。”然后对身后的妇人说“老大媳妇,洗涮好了便回屋暖着去。”

进屋后,二婶子问道“绣绣刚说什么生意啊?”

刘绣绣也不清楚具体是什么,转头看向林婉儿。

林婉儿对二婶子说道“婶子,我有一个卖吃食的小摊位,寻思着能卖些豆腐豆浆,但我也不懂这东西怎么做,绣绣就带我来找您了。”

二婶子寻思了一下,说“我家里的情况绣绣应该也和你说了,这日日都得闲半日,若是你要买下豆腐豆浆那可太好了。”

这比林婉儿想象的要顺利的多。

“婶子,那每日一桶豆腐一桶豆浆,我再多付您五文钱劳您给送到摊位上。”

一桶豆腐三十文,一桶豆浆十五文。

两人立了字据,刘绣绣帮着做个见证。

日后每天早上东西送到了,林婉儿再付钱。

也是有刘绣绣做担保,二婶子才信了林婉儿,若是林婉儿自己找上门来定没有这么轻松。

从梅巷出来,刘绣绣才说起和二婶子的事。

“早前二婶子来过我家酒楼,想每日把豆腐卖给我们,但是她家人少每天做的豆腐也少,我爹嫌麻烦就没答应。”

刘绣绣说到后面有点心虚“今天你一说,我就想到了二婶子。”都从梅巷出来了,刘绣绣才觉得不对劲,自己这样做不就成了拿林婉儿的钱做人情。

日日都在一起,林婉儿看她这个表情就知道她在想什么。

倒也没像她想的那样。

“你可别这么想,我可不是来送爱心的,这是我和人家的生意,爱心还是你送的。”林婉儿朝她眨眨眼。

刘绣绣也跟着一乐,转眼就把事情抛到脑后了。

缠着林婉儿说“那你以后赚大钱了可得请我吃最好的席面。”想了想又补了一句“得天天吃!”

“成啊。”林婉儿晃晃小脑袋什么都应下,“你且等着我赚钱天天请你吃最好的席面!”

两人说说笑笑走远了。

“你当我是谁?”

“是谁啊?”

“寒山县里最会赚钱的小娘子!”

。ue